
有砟轨道的发展:
随着英国工业革命,为了把大量的矿石从矿区运到比较近的码头,1605年有了di一条用木条铺成的轨道。
18世纪中叶,出现了铸铁轨道。
19世纪40年代,在铁轨下铺设了与之垂直的木轨枕,用来连接两根铁轨。
1865年,钢轨代替了狭义铁轨。建成的轨道具有了现代轨道结构的基本结构形式,为减少地面应力,在地面上轨枕下铺设一层碎石组成的道床,碎石道床还提高了轨道的弹性和排水性能,使轨道便于维修,用散体材料碎石组成道床的传统轨道形式,也叫普通轨道,即我们比较常说的有砟轨道。有砟高铁一般使用路基,比较高设计行车时速250公里,无砟轨道一般使用高架路桥设计行车时速350以上。

有砟轨道的优缺点:
有砟轨道优点:弹性良好、价格低廉、更换与维修方便(噪声传播范围小)、吸噪特性好、建设周期短等。
缺点: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,由于有砟轨道不均匀下沉产生的120Hz以下频率范围的激振严重,轨道破损和变形加剧,从而使维修工作量显著增加,维修周期明显缩短。
根据德国高速铁路的资料,当行车速度为250~300 km/h时,其线路维修费用约为行车速度为160~200 km/h时的2倍;速度为250~300km/h时;通过总重达 3亿吨后道砟便需全部更换。
有砟轨道是指在路基上面使用石渣作为道床使用水泥轨枕,砟是指岩石、煤等的碎片,在铁路上作路基用的小块石头。
传统的铁路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,钢轨固定放在枕木上,之下为小碎石铺成的路砟。路砟和枕木均起加大受力面、分散火车压力、帮助铁轨承重的作用,防止铁轨因压力太大而下陷到泥土里。此外,路砟小碎石还有几个作用:减少噪音、吸热、减震、增加透水性等,这便是有砟轨道。

目前很多人对于有砟轨道的了解并不多,因为人们比较常见到的是无砟轨道,指的便是在高铁以及地铁使用的轨道,使用混凝土作为垫底,但前期的投入是比较大的,所以还没有普及。